小儿营养不良在当前看来极为多见了,很多的儿童会受到此病的侵害,发病后会的症状表现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,而且在孩子遇到了此病之后,要及时的进行应对,到底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应对小儿营养不良呢,了解一下吧。
1.吃饭时要专心、不要边吃饭边玩或边看电视。
2.要注意用餐时的气氛,不宜在吃饭时批评或责打孩子,也不能强迫喂食。
3.要养成定时、定位置进餐。
4.对正玩得兴致勃勃的孩子,在用餐前15分钟要告诉孩子把活动逐渐停下来,让注意力转移到用餐上。
5.要注意食物的烹调,如色、香、味,促进食欲。另外,厌食与营养素的缺乏有关。维生素B1缺乏时肠蠕动减少,食欲降低。同时被人们忽略的是缺乏赖氨酸也可引起食欲低下。赖氨酸与食欲低下有什么关系?赖氨酸为人体的一种必需氨基酸,必须由食物中摄取。它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,谷类中赖氨酸的含量少得可怜。
而且在食物的烹调、煮熟的过程中容易被破坏。赖氨酸为体内内源性肉毒碱的合成所必需,后者则是细胞内脂肪转运、利用的必经环节。当体内缺乏赖氨酸时会引起体内肉毒碱的不足而出现肌肉无力,肌张力低下,肠蠕动减弱,食欲差;补充了赖氨酸及维生素B1后肠蠕动增强,食欲增加,胃口改善。此外,赖氨酸还参与胰腺中各种消化酶的合成,可以促进消化。
营养不良可分为消瘦型和浮肿型两种。消瘦型营养不良是由于总热量、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均缺乏引起。浮肿型则由于热量接近需要量,而蛋白质严重缺乏,多见以淀粉类食物喂养为主的小儿;轻者表现虚胖,重者伴有水肿,称营养不良性水肿。国外报道的夸希奥科(Kwashiokor)综合征即为营养不良的一种特殊类型。
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,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,体重减轻,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。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是首先腹部,而后躯干、臀部、四肢,最后面部,因此,在营养不良早期,单看面部而不作全身检查,便不易发现消瘦。体检时一般采用测量腹部皮下脂肪层的厚度,作为判定皮下脂肪消失的程度。
具体测量方法如下:在腹部脐旁乳头线上,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cm与皮肤表面垂直成90°角,将皮肤层捏起,然后量其上缘厚度,I度营养不良为0.8一0.4cm,Ⅱ度为0.4cm以下,Ⅱ度皮下脂肪几乎完全消失。此法虽简便,但不够正确,最好用皮脂尺测量三角肌及肩肿骨下角附近皮下脂肪厚度。营养不良思儿除消瘦外,还表现皮肤苍白、干燥、松弛和失去弹力,肌肉松弛、萎缩,肌张力除偶见增强外,一般表现肌张力低下,运动功能发育亦见迟缓。重者体温偏低,表现烦躁不安,继之变为呆钝,对周围环境反应淡漠,食欲低下以至消失,往往伴有腹泻和呕吐。
家长们在了解到了上面的介绍之后,对于小儿营养不良的相关知识有所认识了,小儿营养不良不是普通的疾病,发病后要注意及时治疗,调理患儿生活当中的饮食,注意让他们多动,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,就可以得到一些缓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