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泻儿童的产志贺毒氏素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特点
研究发现,o157:h7大肠杆菌是这些患者中的主要大肠杆菌(stec)。o157:h7大肠杆菌感染患儿与粪便中不含o157:h7 stec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具有差异。
研究人员通过前瞻性定群研究,判断华盛顿州西雅图一家民间医院和急诊部门收治的腹泻儿童中,产志贺氏毒素(stx)性大肠杆菌(stec)感染的发生率和特点。
研究人员在1998年11月至2001年10月间,利用山梨醇-macconkey(smac)琼脂筛检和商业化stx酶免疫测定(eia)方法,检测1851份大便标本的stec。
结果发现,39例(2.1%)大便标本中具有o157:h7(28例)、o103:h2(4例)、o118:h16(2例)、o26:h11、o111:nm、o111:h8、o121:h19和o粗糙型:h11(各1例)血清型的stec。eia和smac琼脂法分别检测出89%和100%的o157:h7大肠杆菌感染患者。
研究人员指出,o157:h7大肠杆菌感染患者的血便、便白细胞、腹部压痛的发生率显著较高,其症状持续时间较短。5例(18%)o157:h7大肠杆菌感染患者发生溶血尿毒综合征,而非o157:h7 stec患儿均未发生此病(p=0.30)。
研究人员认为,o157:h7大肠杆菌是这些患者中的主要stec。o157:h7大肠杆菌感染患儿与粪便中不含o157:h7 stec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具有差异。需要进行培养和stx检测,以尽可能地查出粪便中所有血清型的stec。不应用eia替代smac琼脂筛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