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摘要】目的提高颅内出血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。方法对19例颅内出血早产儿神经、呼吸、循环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护理。结果全组病例除1例死亡,1例放弃治疗,其余17例治愈出院。结论及时发现病情变化,早期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,可降低病死率,减少后遗症。
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率较高,主要由缺氧引起,是直接影响早产儿存活率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,颅内出血时其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,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[1],容易被忽视。我科对从2000~2003年收治的19例颅内出血早产儿通过细心的临床观察,及时发现病情变化,密切监测生命体征,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因素,及早诊断,及时治疗和护理,取得满意疗效,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,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与生存质量。现将观察要点和护理报告如下。
1临床资料
1.1一般资料本组19例,其中男11例,女8例;胎龄28~35周,出生体重>1 500 g 6例,1 000~1 500 g 11例,<1 000 g 2例。1例放弃治疗,1例死亡,余17例治愈出院, 所有出院病例均随诊至少10个月, 其中1例有后遗症,其余16例神经系统发育正常。
1.2临床表现颅内出血可分为急剧恶化型、继续进展型、无症状型,其中无症状型最常见,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中占50%~68%[2]。本组病例通过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,多数病例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,没有出现典型的大脑皮层兴奋增高后逐渐转向抑制的临床经过,其中尤以极低出生体重儿表现突出。所有病例,7例表现为反应低下,肌张力减低, 伴双眼凝视、眼球震颤或咂嘴, 4例出现易激惹、烦躁,肌张力增高, 6例表现过于安静,精神差,9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,体温不稳,2例前囟饱满,双下肢强直伴呕吐。
1?3临床观察
1?3?1神经系统观察神志、反应、肌张力。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状态特点,各器官发育成熟度低,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,颅内高压时症状不明显,故颅内出血时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,易被忽视。 因此对于精神反应差,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的患儿,密切观察病情发展,注意面部表情以及每个细小的动作,发现不自主的面肌震颤,咂嘴,双眼凝视、斜视、眼球震颤,尤其频繁发作时,提示有颅内出血可能,应及早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。本组病例有4例出现易激惹、烦躁,肌张力增高,7例出现反应及肌张力低下,伴双眼凝视、咂嘴等。对于表现过于安静,精神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,应予高度重视,本组6例经我科医护人员细心观察,发现患儿?窝角变小和视觉跟踪异常,颈肌张力降低,下肢腱反射增强,可有持续踝痉挛,与无症状型的颅内出血体征相符[3],予颅脑影像学检查后确诊。
1?3?2呼吸系统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症状。密切观察呼吸频率、节律变化,是否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,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,还应根据其他症状体征,与因早产儿胃食道反流引起的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做鉴别诊断。本组9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,经鉴别诊断后确诊。
1?3?3循环系统观察血压、脉搏、皮肤颜色的改变,严重颅内出血患儿可表现为面色青灰或青紫苍白,随着缺氧的加重而加重,发生脑疝时脉搏减慢。
1?3?4其他囟门观察: 颅内出血患儿颅内压力增高,可出现前囱饱满, 呕吐,摸之囟门紧张,病情好转,颅内高压减轻或消失时,这种感觉消失[4]。
2护理
2.1一般护理置患儿于辐射式保暖台,予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仪监测生命体征,维持体温在36.2~36?8*!℃,减少耗氧。抬高头肩部15~30°[ht10.〗,减少脑部血液回流,保持患儿安静,避免搬动,各项治疗、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,减少对患儿的干扰,减少患儿血糖及血压的波动。做到最少干扰的原则,以免加重出血。
2?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侧卧位,口鼻腔有分泌物或呕吐物应用负压吸引器吸干净,以防影响通气或引起窒息,吸引时动作轻柔, 防止损伤黏膜。
2.3给氧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对改善脑细胞缺氧十分重要, 给氧方式有呼吸机供氧、头罩吸氧、鼻导管吸氧,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供氧方式, 病情好转后予间断吸氧。在供氧过程中注意呼吸道的湿化和控制氧浓度,因长时间高浓度供氧可能导致氧中毒并发其他疾病,如晶体后纤维化。
2.4保持静脉通畅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,本组19例患儿均行脐静脉插管术,既保证了静脉通畅,又大大减少了每天因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刺激,降低了干扰因素。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速度,不宜过快或过于集中,防止发生继发性脑水肿和加重心、肺负担。
2.5对症处理烦躁或惊厥时给予镇静;出血量较多时输注血浆或全血,应用止血药物;颅内高压时用脱水剂,以减轻脑水肿,保护脑细胞。
2.6喂养体重在1 500 g以上或≥34周的患儿, 吞咽功能协调可予自吮奶, 奶孔大小, 奶嘴软硬适宜, 选择早产儿配方奶。体重在1 500 g以下或<34周的患儿, 吞咽功能不协调,应采用胃管或肠管喂养。对于呕吐患儿,应详细记录呕吐物的颜色、重量。准确计算患儿所需的热量及液量,不足部分经静脉补充,禁食的患儿需全静脉营养,同时监测血糖变化,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。
2.7防止感染早产儿抵抗能力低下,又长期卧床,易发生感染。医护人员在检查患儿前后应洗手,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,保持口腔、脐部、臀部皮肤清洁,防止感染加重病情。
3护理体会
目前,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己成为新生儿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。颅内出血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,易危及生命并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状[5],而且因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成熟度低,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,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, 容易被忽视, 延误治疗机会,造成严重后果。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,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,细心观察患儿的神志、反应、肌张力、注意每个细小的动作、面部表情变化,从中发现问题,做到早诊断,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,才能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,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。
参考文献
1朱小明. 早产儿颅内出血27例临床分析. 实用临床医学,2001,4(2):80
2金汉珍,主编. 实用新生儿学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7.632~639
3李文益,主编. 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137~148
4牛芬,王珂.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. 实用医学杂志, 2002,18(8):875
5冯泽康,主编. 中华新生儿学. 南昌:江西科学出版社,1998.623~6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