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康网
鹅口疮
快速搜索

中医怎么治疗鹅口疮呢

2015年09月25日


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、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。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,形如鹅口,故名。脾开窍于口,脾经郁热,循经上行,熏于口舌而致。

鹅口疮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,可见于颊粘膜、舌面及上腭等处,有时可蔓延至咽部,不易擦掉,强行揩去,容易出血。如病变累及食道、气管、支气管、肺泡时,会出现吞咽困难、恶心呕吐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声音嘶哑等症状。

病因病理

中医怎么治疗鹅口疮呢

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小儿心脾积热或体质虚弱,护理不当,口腔不沽,感染邪毒所致。由于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水津不能运化,则酿成湿热,上蒸口腔,薰灼粘膜而生糜腐斑块,婴儿胎中伏热太甚,蕴积心脾,上蒸口舌,也可导致本病。

治疗

中医认为鹅口疮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方面由于母亲怀孕时,喜食煎炒烹炸食品,热留脾胃,胎儿为母体的热毒所影响,生后就会发病;另一方面,因调护不当,小儿心脾积热,或者先天禀赋不足,或久病久泻之后,机体抵抗力减弱,或口腔不洁,局部感染所致。

根据小儿体质强弱的差异和病因的不同,可出现心脾积热和虚火上浮两大证候。

(1)心脾积热

症见口腔、舌面满布白屑,弥漫分布,粘膜色红,面赤唇红,或伴有发热,烦躁不安,叫扰啼哭,口臭流涎,口干口渴,小便黄少,大便干结,舌尖红赤,舌苔黄,脉数。治以清泄心脾。方选清热泻脾散合导赤丹加减,药用黄芩、生地、竹叶、赤茯苓、玄参、麦冬、黄连、生石膏、生甘草。水煎,每日1剂,分3次服。若大便秘结,加生大黄、玄明粉;口渴咽干者,加天花粉、芦根。轻症者可用黄连、甘草煎汤拭口。

(2)虚火上浮

症见口内白屑稀散,迁延起伏,粘膜红晕不明显,面白颧红,手足心热,口干不渴,神气疲乏,或大便溏,舌色嫩红,少苔,脉细数。治以滋肾养阴,引火归源。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,药用生地、熟地、知母、黄柏、丹皮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肉桂。水煎,每日1剂,分3次服。如颧红盗汗,烦躁少眠,加地骨皮、煅龙骨、煅牡蛎;食欲减少,大便稀溏,加白术、党参、薏苡仁、山楂,去熟地、知母。

外治方法

1)针灸治疗

主穴应选:地仓、颊车、承浆。备用穴取合谷。每次选2穴,轻刺激,每日1次。

(2)外敷法

①青黛散、冰硼散,撒布涂敷患处,每日3次。

②百草霜、青黛、橄榄炭各等份,研极细末,撒患处,每日3次。

③五倍子30g,炒黄,加入白糖2g稍炒片刻,待完全熔化为度,倒出晾干,和枯矾20g,共研细末,用香油调成糊状,涂于患处,每日2~3次。

(3)推拿治疗

①按揉内劳宫穴,100~300次(约3分钟),清心泄火。

②按揉总筋,100~300次(约3分钟),镇惊、醒神。

③揉小横纹穴,100~300次(约3分钟),清热开胸化痰。

④推天河水,100~300次,清热除烦。

(4)耳针治疗

用耳针治疗鹅口疮一般常用穴:口、上腭、下腭,采用中刺激,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3次为一疗程。或采用压豆疗法,用王不留行籽,在上述的耳穴上用胶布贴压,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。(责任编辑:罗燕平)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