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康网
新生儿颅内出血
快速搜索

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及治疗

2015年06月17日

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及治疗

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上可分为缺氧性及产伤性。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、蛛网膜下出血、脑室周围—脑室内出血、脑实质出血、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。

诊断要点

一、产前或出生时多有窒息史,生后不久即有吮吸困难、拒食、烦躁、呕吐、哭声低弱、脑性尖叫,甚至嗜睡或惊厥。

二、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

1.硬脑膜下出血多因产伤损伤静脉窦。轻者无症状,出血量较多者生后2—3天出现脑性尖叫、双眼凝视、局限性惊厥伴对侧偏瘫。重者四肢阵挛或强直性惊厥或呼吸暂停。前囟隆起,颅透光试验局部可见透光,拥抱反射早期亢进晚期消失。

2.脑室周围—脑室出血:多见于早产儿,多在生后24小时出现症状,肌张力低、嗜睡、刺激无反应、昏迷等。依CT和B超诊断可分四级:I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;Ⅱ级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,但脑室未扩大;Ⅲ级为两侧脑室均出血伴脑室扩张;Ⅳ级为脑室出血伴脑实质血肿。

3.蛛网膜下腔出血:可为原发性,亦可为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血肿时血液流入所致。轻度可无症状,或仅见易激惹、肌张力低,常在一周内恢复;重症生后2—3天出现嗜睡,反复呼吸暂停及惊厥,可很快死亡。存活者可遗有脑积水。

4.硬脑膜外出血:可见于经产钳助产儿,通常在出生时就有脑受压迫的症状,囟门隆起,可有颅骨骨折。

5.小脑出血:多见于胎龄<32周或出生体重<1 500克者。常有产伤或窒息。严重者有呼吸困难、尖叫、呕吐、肌张力低、拥抱反射消失。CT有助于早期诊断。严重者需用手术清除积血才能成活。

辅助检查

(一) 血液一般检查

出血严重者,可有血红蛋白、血小板、红细胞压积下降,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间接胆红素增高。

(二) 血气分析  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。

(三) 脑脊液检查

多数见压力增高,脑脊液可呈血性,镜检可见皱缩红细胞。若出血部位不与蛛网膜卜腔相通,脑脊液可无异常。病情危重和体重极低者不能耐受穿刺,需慎重。

(四) 影像检查

能明确诊断出血部位,是诊断的重要手段。颅脑CT,可定位诊断及追踪病情。颅脑B超,可检查出脑室及其周围少量出血,测出脑室大小及形状。

治疗原则

(一) 加强护理:保持安静,保证热卡及液体供给,保持呼吸道通畅,缺氧时给氧、保暖。

(二) 控制出血:Vit K110毫克,肌肉注射,每日1次,连用3次。Vit C1—2克静脉滴注。可多次少量输注新鲜血浆10ml/(kg·次)。

(三) 降低颅内压:可用地塞米松1—2mg静脉滴注,以后改为0.5mg每6小时1次。必要时慎用20%甘露醇0.5g/(kg·次)静脉注射。反复腰穿放脑脊液可降低颅内压,以维持脑的血流灌注,但对此法尚存争议。

(四) 硬脑膜下出血:应及时行硬脑膜下穿刺,放血量一般<15ml。

(五) 控制惊厥:用安定0.2—0.3mg/(kg·次)静脉注射,每日可用2—3次。亦可选用苯巴比妥,负荷量10mg/kg,维持量4mg/(kg·日)肌肉注射,必要时4—6小时后可重复注射。

相关阅读